密碼貨幣/加密貨幣是否一定要有功能?
這個議題,我目前的答案是「很難說」。
舉例來說,BTC 的功能是儲藏價值,但其實這個儲藏的功能也是因為共識累積起來,不然也只是不可篡改的數位垃圾。
不看 BTC,那 DOGE 夠無用了吧?但仍然有一堆人願意去買它。其他各種迷因幣也都是類似的概念,多數設計出來都不是為了像平台幣那樣有實際的功能,或者說共識就是最根本的「功能」,有了共識就可以做到價值交換。
反過來看另一類「非常有功能」的代幣,以 DeFi 平台為主流,一樣有會被拋售或是歸零的風險,最近的 iron/titan 就是最好的例子:TITAN 幣價在幾個小時內從 65 美元暴跌至 0.00000003 美元,現在一顆 SHBL 可以買一千顆 IronTitanium。
數位符號的功能是人給予的,所以最終仍然是人決定它的價值,長遠來看,沒有任何一個功能的需求是永恆的,我不是比特幣 maximalist ,但看完這些,或許你也能稍微理解一點比特幣 maximalist 為何只推崇比特幣的原因。
藝術品跟區塊鏈的關係?
如果說比特幣、狗狗幣是「共識」的代表,那光譜另一端極度「功能」的代表就是常見的各種 DeFi 平台幣。
大部分的迷因幣都在兩者之間,鯨頭鸛在我心中的定位稍微偏比特幣那一群:希望以用各種社群活動建立共識為基礎,但也不排除有一些功能性。
其他迷因幣像CATO 拿去跟 DEX 燒幣回購做綁定,就比較偏向功能性一點,但也不是完全給智能合約說了算,仍然具有相當程度的迷因屬性。
至於哪種比較好,沒有絕對,因為不管是共識還是功能,都不是永恆的。試想一個文化或習俗過了幾十年,可能因為沒有人記得就逐漸消失;又或是一個目前先進的科技功能,可能很快就會被更新潮的科技取代。
而迷因幣是否一定不會漲,這也並非絕對。在人類的歷史上,價格跟價值從來就不是連動的,被炒作的藝術品可以擁有遠高於它自身價值的價格,而最基本的陽光、空氣、水,電力卻是便宜到不可思議。
所以當有人說 NFT 價格都是炒作出來不合理的時候,我會說那只是忠實呈現現實世界的樣貌,不合理的是人性,世界上有太多炒作的東西都是這樣玩的,NFT 只是搬到區塊鏈上而已。
迷因幣可以想成數量非常多的 NFT,稀有性很低,所以單價就低,但既然一幅畫可以炒,那一億顆 DOGE 一樣也可以炒。
很多事情把光譜攤開來看,而不是只看黑與白,就會發現可以用同一個方法理解;區塊鏈裡面很多東西雖然看似新穎,但拋開技術來看,也沒那麼地「新」。